景泰蓝(Cloisonne ),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瓷器为景泰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瓷器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历史渊源

景泰蓝,学名 “铜胎掐丝珐琅”,又称烧青,是一种在金属表面用玻光釉料进行豪华装饰的特殊的、高级的珐琅器工艺品。因其是在明朝景泰年间(145O一1457)兴盛起来,晚清古董行沿用此说,命名为“景泰珐琅”或 “景泰琅”。后来又因多用宝石蓝、孔雀蓝色釉作为底衬色,而且 “琅… 蓝”音近,故而被人称之为 “景泰蓝”。相传至今,成为约定俗成的称谓。
景泰蓝经明清两代的发展,造型和装饰逐渐融合了青铜器、瓷器、漆器等特点,器物种类十分丰富。清朝时成立了造办处,出现了专门设计制作景泰蓝的作坊,景泰蓝工艺水平更上一层楼。到了乾隆时期,景泰蓝无论是在造型还是色彩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逐渐成为宫廷艺术的代表性品种。景泰蓝制造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因此这种以辉煌胜金、温润胜玉、光泽胜珠、细腻胜瓷为特点的工艺,在很长一段时期主要在宫廷中制作,专供皇室享用。此外也有少量珐琅器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民间则很少流传。

19世纪景泰蓝工艺流入民间,并且逐渐扩散至各地,一度成为重要的手工业。但是由于工艺繁琐、成本高,各地景泰蓝又纷纷消失,现在其生产主要集中在北京一地。北京的景泰蓝制作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花色品种都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宫廷艺术的延续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北京众多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繁荣兴盛的局面,也造就了北京景泰蓝典雅富丽的风格。景泰蓝与玉器、象牙雕刻和漆雕并称北京工艺品 “四大名旦”,同时也是 “燕京八绝”之首。2006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工艺评论

景泰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历经元、明、清三代王朝的历史变革中, 勤劳智慧的工匠艺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景泰蓝文化。他们用简单的工具锤击紫铜板制成胎型、手工掰丝掐成花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用小铲填充各种彩色釉料、用炉火将釉料烧结在掐好丝的铜胎上,游人还可以看到那时的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现今民间亦流传着一些的元、明、清朝代时的景泰蓝珍品。

艺术地位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史料记载中,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由于景泰蓝的历史意义及工艺,它在2006年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